一座依水而建、因水而兴、以水为荣的城市,境内水系密布,河道纵横,仅中心城区就有河涌231条,总长913公里。庞大的水系污染也许只需十来年甚至是几年,但系统整治却可能要花上数倍的时间。
2008年12月23日,《广州市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作方案》正式出炉,明确要在2010年6月底前令广州河涌水质实现根本性转变,并且确立了774项具体的工程,而此时时间只剩下一年半。当时,许多专业人士甚至认为,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方案。因此称2010年6月30日,为广州治水的“大限”。
自2008年12月广州发出治水总动员令以来,广州全面打响污水治理和河涌整治的战役,计划投入340.65亿元,力争亚运前使得广州水环境明显改善。时至如今,广州治水的大限已过,广州治水计划完成了吗?市内河涌水质实现根本性好转了吗?治水资金花完了吗?今后还会继续整治河涌吗?……这一系列问题,也许还有待社会各界来检验。
珠江水变清了,河涌水不臭不黑了,水浸街现象明显减少了,这是广州市民最直观的感觉。这一点也许住在白云区石井河两岸的居民最有发言权。以前又黑又脏又臭的石井河被称为一条“黑龙”,经过整治后,现在不但水变清了,两岸也恢复了绿色。而类似石井河的改观还有很多,猎德涌、赤沙涌、东濠涌、乌涌……这些曾经的“臭水沟”、“排污渠”,如今水质有了明显改观,不黑不臭的目标基本实现。来自广州市水务部门的数据显示,广州治水已经初见成效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。
在此次治水中,广州全市774项污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工程任务就分解到水投集团和12个区,调动所有治水力量,可谓毕其功于一役,全力打好治水战。政府足够重视,并在治水上拿出了必胜的信心和力度,使得治水得以有序进展;而由于治水关系到人居环境的改善,又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和支持。在上下齐心、合力整治之下,广州的水一天天地变清起来。
找到治水的命脉,是广州治水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所在。污水治理首先就要截污,要实现雨污分流。为此,广州新建38座污水处理厂、75座污水泵站、1140公里市政污水管网。这些设施将广州市每天的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了300万~330万吨,为雨污分流提供了基础。截污清淤、雨污分流、调水补水、堤岸建设的综合整治“四步曲”,使黑臭干涸的河涌重新焕发了生命活力,也让广州人逐渐恢复对河涌的亲切记忆。
通过治水,广州深刻领悟到了“城市以环境论输赢”的真理。广州在城市水环境治理上的不懈努力,成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一个生动的样本。其“系统治理、标本兼治”的治水新路子,也为珠三角各地的治水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。一位参与广州治水的工程师坦言,治水的经历让他真正领悟了“一分污染要用十倍代价去偿还”的道理,广州再也不能走回“边污染、边治理”的老路,必须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这座城市的水环境。陈 果
来源:广东建设报